“我知道泰山,它在山东!”在河南大庄村村委会议室里,小董同学兴奋地说。大屏幕上,烟台职业学院的志愿者王靖然通过视频连线,正带领大庄村的孩子们云游岱庙,与留守儿童之间上演一场青春筑梦、点亮星河的故事。
“听说村里来了大学生,教小孩子的,一块儿去看看。”为了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发展,2023年7月,烟台职业学院“青春相‘河’ ‘南’以忘怀”大学生支教团一行6人跨越1100多公里抵达河南驻马店新蔡县练村镇大庄村,开展为期3天的义务支教活动。
支教团队以“同饮黄河水,鲁豫一家亲”为主题,利用河南和山东光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驻马店大庄村孩子们打造了一场“礼乐史影书术”文化大餐。
“礼”的课程中,支教团带领孩子们了解传统的作揖之礼,探寻文明道德的日常表现,再以胶东红色故事英雄于谷莺为例,讲解缅怀英雄的现代“国家之礼”,激发孩子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乐”的课程,是支教团唱响新时代志愿者现场教授孩子们学唱《童心向党》, 歌曲旋律欢快、动感十足。在伴奏小乐器铃鼓、响板、碰铃的助阵下,孩子们在玩乐之间感受音乐的强弱节拍,轻而易举地完成一场集体小合奏,还学会了“手势舞”,指尖传情。
博古观今,在“史”的课程中,采用互联网+的方式,开设了云游岱庙“云课堂”“两弹一星”故事汇,同时依托《胶东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山东省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把胶东红色文化线上线下立体式的融入支教课堂。
“遗”的课程中,支教团准备了两大非遗项目剪纸和皮影。通过一场跨越千里的云端学习,孩子们“对话非遗传承人”,听解兆芳老师讲述皮影非遗韵味和传承故事。随后的“光影里的故事会”皮影体验中,孩子们自己绘制、组装皮影,争先恐后在幕布上恣意摆弄着,体验“孙悟空三大白骨精”的快乐。剪纸项目选取了“兔年春满园”主题剪纸项目,通过手把手的教授,孩子们片刻间就能剪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生肖兔年带春图,真实体验一把剪刀、一张纸完成的“中国式魔法”。
“书”的课程,孩子们“走进”王羲之故居,“遇见书圣”,云游洗砚池、墨华轩碑廊等,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故事中学会“毅力”与“坚持”。支教团现场教授孩子们书写毛笔字,并送上了精美书签,勉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术”的课程中,支教团带领孩子们重温汽车发展史,现场进行汽车模具的组装,感受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进步,感恩美好生活,同时在心中种下一颗好好学习、科技报国的种子。
3天18小时10堂课,赴豫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支教团却想要给孩子们提供最优质的课程。“俺家这个小,还没上学,能来听听么?”爷爷期盼的眼神,小孙女好奇的张望,从第一天上午来上课的23名孩子,到最后一天的44名孩子,听课的人数在不断增多。不辜负孩子们的信任,满足他们的需求,是支教团的宗旨。
支教团首次采用了联合志愿服务模式,汇聚了“青言青语”推普普法志愿服务队和两弹一星宣讲团、“唱响新时代”志愿服务队、“青助繁花”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实践团、星火湖畔志愿服务队、建善筑远志愿服务队、“科技赋能未来——我是小工匠”志愿服务队等六支专项服务队的精神力量,每一支服务队都在自己的服务项目上有着丰富的活动经验和充分的内容储备。多团队的融汇合作,不仅实现了1+12的叠加效应,还提高了讲授效率,增加支教课程的丰富度。不仅如此,本次支教还实现了云端和实景的相互结合,两省五地的线上互动,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实现学习“零距离”。
“王霞书记,助力乡村振兴,我们青年大学生还能做些什么?”大庄村村支书王霞自2014年从大城市北京“逆行”返乡,为乡村振兴写下流光溢彩的一笔。“乡村振兴,呼唤更多年轻人。不仅是在河南,在新疆,在贵州,在同学们身边也有需要大家贡献青春的地方,需要你们去发现。”
闲暇时间,支教团开展“乡村振兴青春之力”专题调研,向实际要答案。通过实地走访、地方访谈、入户交流等方式,跟随村支书王霞的脚步,顺着田间村民的视角,支教团调研当地人口及住房情况、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和村民们的切实需求,当地考验查证当地乡村振兴成果,听河南风土民情下劳动人民艰苦奋斗改善生活的感人故事,品察基层建设给服务人民改善生活带来的红利,从乡村的点滴变化中觅得青年工作的切入口和学习奋斗的方向。
在调研过程中,支教团着重关注当地留守儿童假期生活情况及当地家庭对于儿童课外素质培养的需求,充分挖掘乡村暑期托管现状中的难点、痛点,对于当下能解决的问题直接用于指导支教课程的设计,暂时不能解决的,与大庄村村委保持长久联系,逐步探索解决方案。
“瑶瑶,你怎么了?和姐姐说说,为什么哭?”支教团发现,来上课的孩子大部分是活泼开朗的,有一小部分沉默寡言,大家彼此还不熟悉。还有的孩子,平日开朗爱笑,真的心情低落的时候并不是大声表达,而是选择悄悄抹眼泪自我消化,这种状态着实让人心疼。
支教团临时做了调整,除了既定课程,还结合调研需求加设了“心悦健安体拓”课程,关注孩子们的健康发展。一是联合建善筑远志愿服务队董菲老师开展“和我的情绪做朋友”心理健康课。课堂上通过游戏“情绪接龙”引导孩子们认识情绪、表达情绪、消解情绪,学会和情绪做朋友,保持愉悦的心情。二是开展暑期安全教育,通过视频动画、现场问答、看图说话等方式,培养小孩子们的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章意识,提高防溺水、注意饮食健康的自我防护能力。三是开展体育拓展课程,一段简单的“桃花朵朵开”热身操之后,支教团带领孩子们开展“珠行万里”竞技比赛。通过自由分组,增加孩子们之间互动的机会,在密切配合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加油!一组必胜!”“三组,更强!”孩子们的欢笑声响彻了整个村庄,引来不少家长围观。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孩子们学得很快,团队协作能力迅速体现出来。一颗小小的球,牵动着在场每一人的心,也将参与的孩子们串联起来,破除陌生,增进情谊。
“刚摘的玉蜀黍(玉米),拿点儿走。”“孩子说真喜欢你们的课,可你们这就结课了。”临行前,村民纷纷前来送行,支教时间虽短,但意义深长。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支教赋能乡村振兴,当“燃”有你有我,这是烟台职业学院“青春相‘河’ ‘南’以忘怀”大庄村支教团选择的助力方式。未来,支教团将继续发力,与万千青年一道,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绽放青春之花。